遷移模式

遷移模式

紫斑蝶遷移路徑至今仍只有少數片段證據,遷移的旅程估計超過150公里,存活的時間則可超過半年,近期又陸續在嘉義縣梅山、里佳、達那伊谷一帶、雲林縣古坑鄉、彰化縣八卦山區及台中大肚山區等地,觀察到斑蝶類遷移蝶道。

根據近年來(2001-2005)調查資料,研究人員已歸納出紫斑蝶全年遷移模式,並紀錄到宛如蝶河般每分鐘通過超過一萬隻紫斑蝶的驚人生態現象。整體來說,紫斑蝶每年至少會出現三次大規模遷移蝶道:

初春北移

斑蝶越冬後期約3月至4月清明節前後。

  • 2

  • 3

  • 4

  • 5

清明節前後

蝶道地點為:台東大武、知本、屏東縣三地門、沿山公路沿線、高雄市茂林、寶來、中寮山、台南市曾文水庫、仙公廟、嘉義縣達那伊谷、雲林縣古坑、林內、彰化縣八卦山、台中縣大肚山區。

二次遷移

新羽化第一代紫斑蝶約5月至6月端午節前後。

  • 4

  • 5

  • 6

  • 7

端午節前後

蝶道地點為:新竹觀霧、苗栗卓蘭、三義、竹南、通霄、銅鑼、台中石岡、大雪山林道、東卯山、玉山國家公園塔塔加鞍部、高雄藤枝、二集團、屏東南迴公路。

南遷渡冬

約9月至10月國慶日前後,開始出現的斑蝶遷移蝶道,準備群聚南台灣山谷越冬的個體。

  • 8

  • 9

  • 10

  • 11

國慶日前後

蝶道地點為:玉山國家公園塔塔加鞍部、台三線週邊、梅嶺、錫安山、彬林大愛屋、旗山糖廠、新威大橋、大津橋、沿山公路沿線、春日大漢山、士文國小

紫斑蝶

至於台灣是否存在如帝王斑蝶般在佛羅里達州及德州等地的「非遷移族群」?近年陸續在台北烏來、聖人瀑布、新莊青年公園、基隆友蚋等地區,整個冬季皆可觀察到少量端紫斑蝶或小紫斑蝶成蝶的間接證據則顯示,非遷移族群存在的可能性。

每年大約11月至隔年3月間,南台灣特定地區會開始聚集大量越冬斑蝶,同時各地紫斑蝶數量則會大量減少。自蝴蝶專家陳維壽在七零年代披露紫蝶幽谷存在後,對於這些越冬斑蝶來自何處,一直是個爭議焦點。至今我們都還僅止於臆測階段,尚未有一份報告實際用數據來揭開牠們的的遷移之謎。目前可能的假說有二:

蝶道假說

紫斑蝶類在初春及秋末經由遷移蝶道,年復一年南來北往。

擴散假說

隨著南部山區春天來臨,紫斑蝶逐漸擴散到各地繁衍下一代;秋末天氣變冷時,南台灣紫蝶幽谷鄰近地區紫斑蝶類像滾雪球般聚集越冬。

目前全台已知31處斑蝶越冬棲地的優勢數種皆為澀葉榕、皮孫木、克蘭樹、咬人狗、刺竹這類陽性樹種為主的森林,其中25處為谷口朝南有森林覆蓋的乾溪溝。背風地形、水源、森林,是斑蝶選擇越冬地點的三大要素。